输入图片说明

从《神探》说起

WARNING: 以下内容会涉及剧透,如果你还没看过《神探》而且不想被剧透,可以跳过这一部分内容,这不会影响到对后续文章的阅读。

影片简介

《神探》是刘青云、安志杰、林家栋主演的犯罪、剧情片,该片上映于2007年,故事讲述的是陈桂彬(彬Sir 刘青云饰)协助何家安(安志杰饰)破案的故事。

彬Sir的查案方式独树一帜,会扮演凶手和受害者,去感受不同角色的心理并找出动机,进而查出真相。影片中编剧给了彬Sir这个角色一个特殊的能力,就是能够看到人身上不同的人格,这个能力使他能够通过对不同人格进行分析,进而将不同的案发现场与不同的人格结合起来,从而定位到真相。

内容概述

影片围绕彬Sir模拟案发现场以及嫌疑人的行为展开,开篇就是彬Sir模拟一个持刀杀人的凶手,通过对作案现场的复原,将自己想象成持刀杀人凶手进行作案,作案完后,又将自己换位成受害者,把自己装进麻袋,让何家安把自己推到楼下去,最终通过这种方式查明了真相,找到了凶手。

另外一个经典的场景就是彬Sir模拟嫌疑人在三个不同的地点实施抢劫,最终发现实施抢劫的其实是两个人,一个胆小怕事不敢杀人,另外一个暴力且贪心,然后结合对现有嫌疑人的人格匹配,定位到凶手。影片中其实很有很多经典的场景,比如高志伟(东莞跨栏仔·林家栋饰)吹口哨、彬Sir模拟高志伟吃饭、彬Sir埋自己等等,其实都是为了站在不同的角色去感受和思考,揣摩当事人的心理,为的就是查明真相。

What’s your point?

讲了这么多电影的情节,其实无非就是想表达「同理心」这个词,大学的时候看《神探》也就是图个乐呵,随着年龄的增长,遇到的人和事越来越多,愈发觉得同理心在很多事情上都非常之有用,有很多时候会想,如果彬Sir来审视一个问题,他会跳出到什么样的维度来思考?甚至如果彬Sir来做产品设计,他会代入到哪些用户角色,通过什么角度来审视产品?所以整理一下自己一直以来对同理心的一些思考,希望屏幕前的你看完能够有所收获和思考。

什么是同理心

同理心(Empathy),亦译为“设身处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亦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以上摘自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0%8C%E7%90%86%E5%BF%83/2045072

用一句大白话来说的话其实就是我们常说的「换位思考」。在沟通交流中我们常说要换位思考,倾听他人所述,理解他人感受,这样的沟通才会让对方感到舒适;在工作中,我们需要切换到业务场景下不同用户的角色,去深入了解他们的需求场景,去了解他们的痛点,这样才能做好我们自身的业务;在公司内部,我们经常强调部门间的高效沟通、不同职位角色间的高效沟通,这样才能高效合作避免过多的内耗。

但这些都有一个大前提,就是我们要有抱有一颗同理心,能够做到换位思考,能够做到思人之所思。

如何建立

既然同理心那么重要,那么我们该如何建立起同理心呢?谈谈我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同理心建立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倾听、学习的过程,不仅要去思考,还要去实践。有句话说得好:未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只有我们了解了他人的处境,才能够设身处地的去站在别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什么都不了解,我们根本没有办法去感同身受的体会。

典型案例:暴发户尤老板

电影《甲方乙方》中的一个场景,是一个非常贴切的例子,暴发户尤老板想要去体验吃苦受罪的生活,于是让刘元把自己送到了边远的农村体验生活,两个月后当刘元过来接他的时候,刘元二舅对他说:尤老板都快变成黄鼠狼了,一到夜里他俩眼睛就发绿光,全村的鸡他都没饶了!

输入图片说明

看,这就叫专业,实实在在的去实践出真知,相信以后尤老板在谈到吃苦受罪的生活的时候,是比任何人都有有发言权的。(尤老板的表情,是不是像极了有些时候我们试用自己产品的表情,用户也可能有此体会,可能更甚之)

上面的例子其实想说明的就是建立同理心要多去了解对方,你了解的越多,你就越能感同身受,越能悟出其中的道理,而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典型案例:产品设计

在做一个产品设计的时候,我们不是盲目的从自己的角度去设计,而是需要去做大量的业务背景调研:

  • 这个业务到底是要解决什么领域的人群在什么场景下的问题?
  • 业务领域是否已经存在类似的产品,他们怎么做的,哪里可以改进?
  • 业务群体对这个解决方案是否是刚需,是否买账?

这个过程就是我们体验「吃苦受罪」的过程,我们要去深入到业务领域,去挖掘用户需求,发现用户痛点,这个过程也是我们对这个不了解的业务领域逐渐学习和提升认知的过程。只有设身处地的站在不同用户的角度,搞清楚用户的场景,摸透用户的需求痛点,我们才能够做出让用户满意的产品及体验。

产品设计过程中的同理心并非只靠我们去想的,我们还可以借助工具去梳理落地,比如敏捷开发中的用户故事,其实就是从用户的角度文档化用户使用流程,通过具体的描述,把用户可能的行为体验固化下来,方便接下来的需求研发落地。

** 除此之外,当我们通过对业务领域知识的学习,了解了用户的痛点和背后的需求后,我们应当继续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研究业务领域的发展趋势,建立起我们对领域需求的敏锐洞察能力,才能够使我们的产品在复杂多变的市场下披荆斩棘,脱颖而出。 **

何时发动

上面我们说了如何建立同理心,核心就是一个深入理解和学习的过程,当我们拥有了对一个系统完整认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刻意的去启动我们这项超能力,这项能力的启动时机我认为应该是作为一个个体与外界有任何交互的时候:

  • 与人沟通,当我们准备开口发表意见之前
  • 产品或者架构设计,当我们准备落地设计方案之前
  • 与编译器打交道,当我们写代码之前,想想编译器会怎么想
  • 与自家喵星人耍,当我们伸手摸它之前,想想它会不会挠我

X 教授的超能力

举个例子,当我们作为一个 DevOps 架构师去设计企业内部研发效能平台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像《X战警》的X教授一样,发动超能力,窥探整个业务研发流程上所有角色的想法,梳理他们想要的功能,发现他们头疼的痛点,进而通过平台和规则,解决他们沟通上的内耗,提升整个企业的效率

输入图片说明

当然,我们肯定是没法做到像X教授那样的超能力,能够知悉每一个人的想法,所以我们就要如上节所讲,去了解他们,去做前期的内部访谈,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依旧可以收集到这些信息来帮助我们实现一个有价值的、可解决问题的、可提升研发效能的、易扩展的内部平台。

架构师的乾坤大挪移

当我们以架构师的角色去审视架构的时候,我们同样需要发动我们的同理心,架构师需要立足于业务,着眼于架构,深入到代码,全方位的去衡量架构的优劣。并且作为架构师,我比较认同许式伟老师的一句话:

架构师最重要的是有同理心,要有认同他人的能力。不要在没有全面理解他人思想的情况下去调整既有代码的设计逻辑。

除非我们能够完全搞明白他人的想法,不明白的话也要积极沟通,否则,在不了解透彻的前提下,盲目的去否定他人,一方面会破坏团队积极的气氛,另外一方面可能会给生产带来灾难性的事故。

设计师的移形换影大法

另外一个更加需要具备同理心的就是视觉设计师了,视觉是一个产品面向用户的门面,视觉的好坏甚至能够决定一个用户在看到一个产品时的第一印象。这里的产品视觉可以是一个 Web 产品、可以是一杯奶茶的外包装、可以是一个 APP、可以是一家线下门店的装修,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面向的用户是有强烈的特征的。

设计师同样需要跟产品经理一样,在进行视觉设计前,先去深入了解这个领域的用户特点,比如:

  • 用户的年龄范围(阳光活泼还是稳重内敛)
  • 用户的性别(目标群体是男性,你全都搞的粉粉的,不符合大部分用户的喜好)
  • 用户的种族(不同种族的宗教历史文化非常需要注意)
  • 用户的职业领域(领域特殊标识、领域语言等)

设计师们需要根据这些用户的特点,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用户,才能够设计出迎合用户喜好的视觉产品。

使用误区

一、认知不足

上面我们也提到了,在缺乏系统性的了解的情况下,不要从自身出发做过多的假设,你没深入了解,没有去实践尝试,其实是没有发言权的,做出的判定也都是基于自身当前认知的情况下做的假设而已,这种情况很容易被打脸。我们要做的就是先对自己知根知底,避免盲目自大。

二、对象选取错误

这里说的对象不是一对象,也不是男女朋友,是我们在进行换位思考的时候,换位的对象选取错误。

我举个我体会深切的例子,有一次跟女朋友吃完大餐,女朋友说拍照要发朋友圈,问我该用些什么配文,于是我同理心大作,侃侃而谈的跟我女朋友说了一堆:

  • 你要明确你发朋友圈你想要的最终受益是什么,是点赞还是评论
  • 你要明确你发朋友圈的受众是哪些
  • 你要思考你的受众现在这个时间段都在干什么
  • 你要从不同受众的角度思考,看到之后会想些什么

意料之中,我挨揍了。不过,在那一刻我瞬间察觉到了我的错误:我的同理心对象应该是我女朋友,我应该关注的是她的想法,她的出发点,应该换位思考,她最终需要什么,而不是站在其他角度去教育她。

所以,有很多时候我们做了很多无用功,并不是因为我们方法不对,很可能是我们选取错了同理心对象。

进阶觉醒

以上说了那么多其实都是跟人相关的,我们需要站在其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如果发现无法顺利进行,那么我们就需要多去了解他人,但是同理心的作用范围,不仅仅是人,万物皆可。

输入图片说明

《超体》这部电影中,女主最后进化成了一个可以读懂他人思想、可以穿梭于时间轴的超体,她不仅可以感受到人的思维,也可以完全读懂计算机,读懂世间万物,简直是神一样的存在了。

我们应该进一步提升自己对这项能力的认知,同理心甚至可以成为我们了解和学习这个世界的一种方法论,不仅仅是人,我们可以站在任何一个事物的角度,去理解它的机制,去思考它的运作,这不正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么?

一颗小水滴

当我们想要了解一条河以及上下游的沿岸文明的时候,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颗水滴,随着河流去发现沿岸的城市以及它们的文化。当我们发现不知道下一步该流向哪里去的时候,那就是我们的认知不足了,需要去学习地理人文,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再次回到这颗水滴的视角的时候,就能看到方向继续前行。

一个 HTTP 请求

做互联网服务,难免会遇到用户访问异常的情况,这里举一个前不久刚发生的例子:有个别用户反馈访问一个特定的 URL 会报400 Request header is too large,那么当我们收到这个问题的反馈时,第一时间肯定是先分析用户,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梳理:

  • 我访问的 URL 是什么
  • 我用的什么操作系统,什么浏览器
  • 我在什么区域访问,开没开代理

了解到这些信息之后,我们切换到这个 HTTP 请求的视角:

  • 浏览器把我发出,然后被全局代理拦截,转发请求到海外代理
  • 海外代理尝试解析我的域名对应的IP,然后解析到了海外服务IP
  • 我敲门的时候,海外服务的 Ngx 还有空位,它响应了我,把我接收了
  • 但是我在 Ngx 家被绕晕了,他们把我推来推去,就是不放我去后院拿东西(后端服务)
  • 于是我发现我身体越来越臃肿,然后变成了一个大胖子,Ngx 就把我关起来,然后从我身体(IP包)拿到的客户端信息,给浏览器写了封信说明情况
  • 浏览器拿到信件一看,心里想,这孩子真管不住嘴….

其实就是 Ngx 的配置问题导致无限转发,XFF 变得越来越大导致的 400。但是如果上面的信息有所缺漏,比如不知道挂了代理访问或者说不知道 Ngx 配置近期有改动,这个问题的排查可能就很难。所以我们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个 HTTP 请求,跟着一个请求可能的路线去梳理,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而这个过程能够促使我们更加了解计算机网络传输协议。

最后

刻意的锻炼同理心,学会换位思考,可以使我们更好的工作和生活。作为一个互联网从业者,更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去换位思考,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些新业务、新技术、新框架。当我们无法快速的进行代入思考的时候,说明我们内功不足,需要提升修炼。

如果你是一名开发者,你可以思考下,从我们打开软件的那一刻,计算机硬盘上的程序是如何被加载的,又是如何被调度的,与外界又是如何交互的,这之间你能否站在一串字节流的角度去写一部《字节流 X 的奇幻漂流记》,你又是否能够从这些软硬件的设计思想中,体会到前辈们精妙的架构设计思想呢?

输入图片说明

转载请保留出处:微信公众号「Zoker 随笔」(zokersay)

Blog Logo

Zoker


Published

Image

Zoker's Blog

专注、沉淀、提升

Back to Overview